课题实施方案
《以江南水乡风情为背景的艺术草编特色课程构建的实践研究》
课题方案
苏州工业园区斜塘街道星湖幼儿园 执笔人: 赵金娟 尤琴
一、课题的提出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城,苏州深受水乡文化浸润,滋养了多种多样的地域特色资源。它们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幼教资源宝库,可以为我们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构建提供大量的契机。车坊古镇是苏州本地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这里沟河纵横,水网交织,盛产蔺草。千百年来,勤劳的车坊人民精研蔺草编织,工艺代代流传,是闻名于世的“席草之乡”。作为手工艺术活动的特色蔺草编织深入我们当地幼儿的生活,与水乡文化风情息息相关,经常巧妙地设计融合,可以推动幼儿们健康、艺术、科学等各个领域核心素养的发展,提升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大大加深幼儿们对于水乡特色文化的理解,使他们萌发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
以水乡风情为背景的艺术草编特色课程构建,本质上其实就是开发地域文化资源,构建园本化的特色幼儿教育课程。作为我国独有的艺术文化形式,蔺草编织在国外自然没有相关的教育研究。可是,在幼教课程开发中融入地域文化资源,却在西方国家由来已久。早在十八九世纪的现代幼儿教育启蒙阶段,蒙台梭利、杜威等许多教育家就展开过相关的探索,意大利的玻璃彩绘教学、瑞典的北欧木绘和雪地画、奥地利的幼儿音乐课程、爱尔兰的草编等都是相关的教学探索。帕森斯·布洛克在《美学与艺术教育》一书中明确提出了民间文化对于幼儿艺术领域教育开发的价值作用。目前,像日本、德国等国家在这一领域的幼教研究走在世界前列。以日本为例,插花、陶艺、茶艺、剑道等脱胎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民间艺术,在日本的幼儿教育中非常多见,多数日本幼儿教育机构都进行了专门的课程开发和实践研究。我国现代幼儿教育起步较晚,古代诸如蔺草编织等民间文化也只是生活劳作的一部分,并未系统进行过幼教开发。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以及教育者理念水平的发展进步,许多学者都开始关注民间艺术和地域文化资源的幼教开发。尤其是在十九大以后,习总书记号召我们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相关的幼教开发如同雨后春笋一般竞相开展。薛丽峰老师的《基于蔺草资源开展幼儿教学活动的方法与策略》,赵晓峰老师的《艺草织童梦——“草编艺术”校本课程的实践与探索》等都是相关的教研探索。当然,这种园本化的课程开发需要结合本地和本园的情况做出实践性的课程构建和开发才能形成有价值的经验。因此,我们园区斜塘街道星湖幼儿园汲取了这些先行者的经验,决定开展本次以水乡风情为背景的艺术草编特色课程构建研究。
二、概念的界定
水乡风情:所谓水乡风情,就是根植于苏浙沪一带的江南地域特色文化风貌。因为这里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成为了富足的鱼米之乡,也形成了不同于北方的“江南水乡”风韵,体现在生活,文化,建筑,物产等各个方面,包括刺绣、苏帮菜、蔺草编织、水八仙植食等等。
艺术草编:草编是民间广泛流行的一种手工艺品,是利用各种柔韧草本植物为原料,编制各种图案的生活用品,既经济实用,又美观大方。本次课程构建中的艺术草编特指流传于苏州本地的蔺草艺术编织活动。
特色课程构建:特色课题研究是指具有园本化特色,符合本地教育需求的教育课题架构和组织策略。
综上所述,本次《以水乡风情为背景的艺术草编特色课程构建研究》是指依托苏州本地水乡文化背景中蔺草编织为主要途径,组织开展的一系列相关的幼儿教学研究,目的是为了构建具有园本化特征的艺术草编课程体系。
三、理论假设和依据
1.水乡地域文化可以助力幼儿课程建构
苏州地处江南水乡,这里独有的水乡风貌滋养了独具特色的水乡民俗文化体系,它们对于幼儿课程建构具有体系化的开发价值。二十世纪初,陶行知先生便提出了著名的生活教育理论,他认为,教育与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水乡特色的民俗文化资源与幼儿们已有的生活经验息息相关,又可以借助生动有趣的艺术形式引导幼儿们动手参与和思考创作,无疑十分符合我们的幼儿课程建构需求,可以为幼儿们核心素养的发展提供良好的途径。
2.蔺草艺术编织活动适宜幼儿课程建构
蔺草编织活动在我们苏州车坊古镇已经流传千年,将柔软坚韧的蔺草里或编、或绕、或剪、或贴,最后编织成为漂亮的工艺品或者生活用具,是这里祖祖辈辈留下来的工匠手艺。我们结合幼儿们的思维特点和知识经验基础,将蔺草编织与幼儿们的美工手工相结合,融合绘画、贴纸、泥塑等多种美术活动,生成包括“欣赏——思考——实践——创作”在内的多种形式课程活动,集合园所、家庭和社会多元力量,最终整合成为同一主题下的完整课程体系。这样,幼儿们不仅可以收获艺术鉴赏能力和艺术创作能力的提升,还能收获社会、健康等多个领域的协同发展。因此,蔺草艺术编织活动适宜幼儿课程建构。
3. 以水乡风情为背景的艺术草编特色课题有助于幼儿社会领域的系统发展
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发掘传统文化资源,他强调“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幼儿们的家乡文化认同感,是我们构建文化自信,培养爱国主义情怀的基础。我们苏州本地的幼儿教育机构必然需要以水乡风情为背景,开展相关的特色教学活动。艺术草编特色课程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四、主要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1.通过对地域特色文化幼教开发相关理论和案例的学习研究,系统理解地域文化资源对于幼儿成长发展的意义价值,准确把握幼儿阶段课程开发中地域资源的应用方向和融合模式,清楚认知当前幼儿园地域特色文化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具体的发展提升方向。
2.以蔺草艺术编织为主要方式,以提升幼儿艺术鉴赏力和创造力为主要目标,深入开展以水乡风情为背景的艺术草编特色课题实践教学。通过长期的教学设计、大量的课堂实践和丰富的家园社一体化教学活动,观察参与试验幼儿们的课程学习情况,不断发现问题,及时总结分析,不断积累相关经验,完善教学计划,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稳步提升。
3.通过本次实践研究,我们会总结出一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以水乡风情为背景的艺术草编特色课程构建策略,对我园园本化课程教学水平发展进行一次切实有效的实践探索,深化课程改革的实践发展,积累宝贵的教学经验。
(二)研究内容
子课题一: 以水乡风情为背景的艺术草编特色课题环创开发
研究要点:
1.蔺草编织特色区角开辟。在园所内部开辟专门的区域,投放大量蔺草编织相关的材料工具,和相关的融合性美工资源,对墙面和区域进行艺术化和童趣化的环创支持,从而达到吸引幼儿参与,推动幼儿欣赏了解,展示幼儿作品的目的,给幼儿们提供宽松自由,乐于创造和交流互动的蔺草编织环境氛围。
2.在班级中以蔺草编织为主要素材,带领幼儿们共同进行环境创设,吸引和支持幼儿们在创设过程中对于蔺草编织建立更加深刻的认识理解,对家乡文化产生亲近感和认同感,潜移默化地推动幼儿们主动参与艺术草编的课程活动。
子课题二:以水乡风情为背景的艺术草编特色课题设计建构
研究要点:
1. 以水乡风情为背景的艺术草编技巧教学开发
通过教师直接演示和视频教学,带领幼儿们欣赏蔺草编织的各种基础技巧和不同的编织成果式样。随后,教师带领幼儿们从简单的草编打底掌握最基础的编、绕、剪、贴四大技巧,从编羽毛球、编辫子入手,一步步掌握基础技巧,逐渐走向编圆盘、草帘、麻花辫拖鞋等各种特色草编活动。当然,我们还会提前带领课题组教师进行蔺草编织技法的学习研究,并结合幼儿能力特点做出遴选和改编。
2. 以水乡风情为背景的艺术草编融合课程开发
蔺草艺术编织活动与幼儿园传统的各种美工教学可以做出融合,生成大量符合幼儿们兴趣点的艺术课程活动。在研究中,我们课题组计划尝试把蔺草艺术编织与青花瓷结合设计美丽的青花艺术草编贴画活动,蔺草编织杯子垫活动,蔺草编织瓶套活动,蔺草编织贴绘活动等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通过拼拼、摆摆、贴贴多形式的操作,把我们的中国特色和地方特色融合起来,展现了一种新的艺术美。幼儿们制作的各种作品,我们都将会摆放在幼儿园的各个角落,比如活动室、办公桌、自然角、窗台上……
3. 以水乡风情为背景的艺术草编特色课题活动
我们课题组教师将会在整个研究期间多次开展艺术草编特色课题活动。比如说,我们课题组教师计划邀请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吴招妹老师来园指导老师、孩子进行草编活动,让孩子们欣赏大师娴熟的技法和高超的技艺。比如说,我们将会邀请家长入园,和幼儿们一起开展趣味性的艺术草编游戏,共同为家庭制作亲子杯垫,小凉席等等。我们还会邀请创意美术专家郑晓芳老师前来指导孩子们借助蔺草编织开展多元艺术创作活动。
子课题三:以水乡风情为背景的艺术草编家园社一体化教学
研究要点:
我们课题组计划,在实践研究期间,组织幼儿们走出幼儿园,前往社区,向全面展示孩子们的 “蔺草编织”的民间工艺品。我们还将会带领家长和幼儿们参加社区和党群服务站组织的各种家乡特色活动,,给大家带量传统文化的童趣盛宴。我们计划将幼儿们的作品展示在陈列柜里,鼓励孩子们给大家分享自己的创意和学习经验。
五、课题研究方法和对象
(一)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在本次研究中,课题组教师会借助网络和各种文献资料,搜集大量地域文化资源融入幼儿课程开发的相关理论和案例,进行归纳整理,共同展开研讨学习,保证本次课题研究拥有大量的理论基础,从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
2.行动研究法:在本次研究中,课题组教师将以实践研究作为核心研究方法,通过教学设计为本次研究的实践尝试制定计划安排。随后,由教研组教师依据个体分工,在具体的艺术草编课程中尝试、研究、总结、反思、调整、再实践。根据幼儿参与情况对我们的研究方案进行修正、完善,如此经过若干反复,实现研究目标。
3.案例研究法:对于研究中一些特殊案例或具有启示性的活动方法,我们会在教学实践中予以记录和搜集,在课下专门展开研讨,总结其成功应用或特殊表现的原因,撰写案例分析材料,使其经验能够更广泛,更有借鉴意义地应用于之后的教学研究之中。
4.经验总结法:在本次实践研究中,我们会定期召开课题组会议,针对一定时期内我们的研究成果和研究资料进行讨论分析,总结经验。将教学实践中取得的比较零碎的初步认识和研究成果进行汇总和理性的梳理,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研究水平。
(二)研究对象:本园幼儿园
六、研究实施步骤
(一)研究思路
本次课题研究是建立在科学翔实的数据分析之上的一次教学探索。我们课题组教师会通过调查分析,以数据的方式对幼儿们的课程参与状况做出细节评估,随后在日常教学中开展蔺草艺术编织课程活动,通过观察幼儿们的具体表现进行了数据收集和对比分析,从而不断对研究计划和设计指导艺术草编特色课程的策略进行补充和完善。最后,我们对所有的实验数据和教学资料进行了整理、分析和探讨,总结出一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以水乡风情为背景的艺术草编特色课程构建策略。
(二)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2022.11——2023.01
1.相关理论和资料案例的搜集和分析研讨,探索本次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初步总结本次课题研究的方案,设计研究大纲。
2.数据统计和分析,搜集园内幼儿对于蔺草编织的了解情况,结合幼儿们的能力特点设立研究的具体目标。
3.课题组教师共同进行蔺草编织的相关技巧学习和教学研究,并结合蔺草艺术编织的工艺特点,为幼儿们规划具体的学习脉络,规划具体的观察指标,并列出数据表。
第二阶段:2023.02——2023.09
1.课题组教师共同商讨安排本次研究的具体计划,教师们设计多种多样的蔺草艺术编织课程活动,并提前进行预讲和完善调整。
2.课题组教师进行分工,在日常教学中开展以水乡风情为背景的艺术草编特色实践教学,通过观察课堂上幼儿们的表现,对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完善和调整补充。
3.课题组教师定期组织开展家园社一体化的艺术草编特色活动,总结具体经验。
第三阶段:2023.10——2023.12
1.教师对本次实践研究的所有资料进行收集、分析和整理,对本次实践研究进行总结,整理出一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以水乡风情为背景的艺术草编特色课程构建方法。
2.撰写研究成果报告和特殊案例分析。
七、预期研究成果形式
| 成果名称 | 成果形式 |
过程性材料 | 以水乡风情为背景的艺术草编特色课程构建研究方案 | 研究方案 |
以水乡风情为背景的艺术草编特色课程构建研究手册 | 研讨记录 | |
以水乡风情为背景的艺术草编特色课程案例 | 案例分析 | |
以水乡风情为背景的艺术草编特色课程构建研究策略 | 论文 | |
最终成果 | 以水乡风情为背景的艺术草编特色课程构建研究报告 | 研究报告 |
八、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 姓名 | 课题分工 |
课题组长 | 赵金娟 | 负责课题的协调管理 |
尤琴 | 负责课题的协调管理 | |
课题组员 | 张雨心 | 课题执笔与资料查阅 |
胡燕 | 实施课题与文字资料积累 | |
杨俊 | 实施课题与影音资料积累 | |
梅艳岚 | 课题资料统计与汇总 |
九、主要参考文献
1.邵亚娇.幼儿园闽南艺术教学初探——草编艺术[J].课程教育研究,2019(18)
2.钱和平.幼儿编织活动的适宜性材料和玩法探究[J].早期教育,2021(3)
3.叶晓玲.小编织,大价值——幼儿园编织活动课程建构[J].当代家庭教育,2020(36)
4.杨燕华.在幼儿园中开展民间编织艺术活动的实践研究[J].科教导刊,2020(33)
5.余惠平.提升幼儿在编织活动中与材料互动的策略[J].华夏教师,2020(17)
6.王梦钦.走进民间艺术——探索提高中班幼儿编织能力的新途径[J].启迪, 2019(4)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