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题报告

来源: 发布时间:2024-06-25 12:07:46 浏览次数: 【字体:

《利用生活材料开展幼儿木工活动的实践研究》

结题报告

                                                           执笔:管丽娟

《利用生活材料开展幼儿木工活动的实践研究》是苏州市陶行知研究会“十四·五”微型课题 。该课题于20225月正式立项,课题编号为SZTY21-0312,20229月进行开题论证经过多年的实践研究,基本达成预期目标。

一、研究背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活动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幼儿们是大自然的一份子,他们天生喜欢与木头、石头、泥土和沙子这些大自然馈赠的物品,幼儿园已经为幼儿们准备了玩沙、玩水、玩泥的地方,在当前课程游戏化的背景下,更是为幼儿提供了一个与木头打交道的场所。在没有灯火的年代,木头就是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物品,,巧妙的使用木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所以幼儿园让幼儿在敲敲打打、钉钉刨刨中培养幼儿探索与发现的兴趣,发展感受木头生长之中的的神奇之处,体验传统手工劳作的乐趣,在快乐的游戏中发展他们的的小肌肉动作及手眼协调能力。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在陶行知先生看来,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相结合。最大限度的发现生活中的美,自然之中的美,巧妙的利用生活材料,与自然之中充满着生命力的木头相结合,让幼儿在实践中解放双手,展现自我,这不又契合了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吗?

木工活动在幼儿园教学中是一种独特的教学方式,通过结合多种多样的生活材料,深受到幼儿们的喜爱,他们在这一活动中都自己动手制作出千姿百态的作品,无论是幼儿自己还是老师看了都喜欢这些作品, 幼儿们更是从中取得了一种令人满足的成就感,培养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我们周边具有得天独厚的各种自然资源,大自然以其勃勃生机的姿态,存在于幼儿园的周围,为幼儿提供了丰富、开放、自然、趣味的活动场所。小到灌木丛,大到香樟树,更有需要抬头望去的银杏树。通过收集生活材料,开展木工活动,提高幼儿的想象力与实操力,锻炼幼儿大胆的去制作一些自己能想到的东西,让幼儿更好的接触大自然,通过视觉、触觉、感觉各种感官动作来感受自己做的木制品。

我园还曾承担过十三五市级课题《基于乡土资源开发的幼儿美术造型能力培育实践研究》,取得了较为系统的实践经验和理性认识,并已形成了一套具有我园特色的园本教材。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必将促使我园教师深入学习《纲要》、《指南》艺术领域的精神和要求,进一步认识清楚生活材料与发展幼儿木工活动能力发展的关系,并以丰富的生活材料为基石,以亲身操作为基础,以幼儿木工活动为创意,去探究开展幼儿空间想象,培养幼儿创造性审美意识和能力的内容、方式和有效途径。结合我园教师环境创设的丰富经验,收集丰富的生活材料,以拓展幼儿想象空间、鼓励幼儿创造性地进行木工活动,提出了符合我园实情,适于幼儿发展需要的课题《利用生活材料的幼儿木工活动的实践研究》为打造班本特色课程积淀丰富的实践经验

二、概念界定

生活材料:生活材料是来源于生活,是人们所熟悉的物品。纸类如彩色纸张、报纸、卡纸。布类如旧衣物、纱网或蕾丝。自然材料如树叶、松果、坚果壳、沙石。生活废弃物如废旧瓶罐、纸板箱、食品包装。颜料与画笔如水彩颜料、画笔、手指画颜料。以及其他辅助材料,如胶水、双面胶、剪刀、棉线、丝带等。

木工:木工顾名思义就是用木材手工制作一些手工制品。

在本课题中,利用“生活材料”的“木工”指巧妙的利用幼儿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不同材料包括纸、毛线、钉子、麻绳、泡沫等容易操作和控制的材料,以木头为基底,通过缠绕、胶连、钉合、组装、分割等手段,使木头变得更富有生命力,更具有造型特点的艺术品。

三、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1.本课题以《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为指导,以木工活动为载体,借助多种生活材料,充分关注幼儿成长,把握幼儿创意行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2.通过对生活材料的挖掘、木工技能的目标制定、内容实施、调整完善等方面的研究,构建符合幼儿发展需要的幼儿园木工活动课程,形成有效的幼儿教学策略,逐步形成班本课程。

3.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教师实际操作能力和教科研能力,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化程度的发展,并从中得到专业化成长。

(二)研究内容

子课题一:基于生活材料的幼儿木工活动作品欣赏的研究

子课题二:辅助生活材料的幼儿木工技能技法的研究

子课题三:融合生活材料的幼儿木工活动的研究

四、研究成果

在本课题研究的多的过程中,我们紧紧围绕三个子课题的研究任务,依据《3-6岁儿童发展指南》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基础,有目的去开发和筛选与生活材料相关的木工资源,及时的创设丰富巧手木工坊环境,根据幼儿的实际水平和需要开展了系列的课题活动,并通过共同学习、专家指导、观摩研讨、社会实践、亲子互动等多种形式,扎扎实实地开展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同时也使得我园的教师和幼儿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和能力的提升。

工匠精神一直以来在文化教育中备受关注,也是培养孩子劳动思维的重要手段。当下,需要结合陶行知思想进行幼儿木工活动的教育教学,让孩子真正能在动手能力、劳动思维、创新思想和文化教育上取得更丰硕的成果。践行陶行知思想的教学做合一理念,能让孩子在文化与劳动领域取得更全面的进步。学做小木工,未来大成就。

(1)挖掘生活材料,筛选并整理基于生活材料的幼儿木工作品

在本课题实施过程中,我们通过查阅网络、书籍,充分理解生活材料所包含的范围,多途径的充分挖掘可利用的生活材料,充分融入到木工作品中去,丰富幼儿的审美。通过解剖一件木工作品中的生活材料元素,以及所需要的木工元件,引导幼儿以点到线再到面的方式,简化操作步骤,以幼儿的视角去看待一件木工作品,初步提高幼儿对美的感受,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萌发了动手尝试的欲望,从一件件木工作品中体验了“我能行”的自信感。

1.挖掘生活中木工素材,开展社会实践欣赏活动

在我们的生活中,木工无处不在。我们积极挖掘姑苏地区具有代表性的生活资源与木工资源,开展一系列欣赏活动,其中尤以“衣食住行”四大模块最为突出。

在“衣”的模块中,我们深入探索了木制衣架与木制屏风的制作技艺。这些木制品不仅实用性强,而且具有浓厚的艺术气息。它们巧妙地将木头的天然纹理与精湛的木工技艺相结合,使得每一件作品都显得独特而富有韵味。

在“食”的模块中,我们关注到了木制碗筷、勺子等生活必需品。这些看似普通的木制品,实则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们不仅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还体现了木工技艺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在“住”的模块中,我们重点研究了苏州园林与雕花楼的木制建筑特色。这些建筑以其精美的木雕装饰和独特的建筑风格而闻名于世。通过实地探访和深入研究,我们深刻感受到了木工技艺在古建筑中的独特魅力。

在“行”的模块中,我们欣赏了江南古镇出行必备的船只。这些船只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体现了木工技艺在交通工具制造方面的精湛技艺。它们承载着水乡人民的悠悠岁月,见证了江南古镇的繁荣与发展。

为了更深入地挖掘生活材料及木工作品,我们还组织了亲子实践活动,请家长带幼儿一起走进斜塘老街进行实地探访,一起寻找老街上的木文化。在活动中,孩子们欣赏了老街上的木制建筑和特色花窗,感受到了木头带来的独特韵味。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走访探查,欣赏并收集了各种木制品,深刻体会到了木头的纹理之美和风韵之韵。

这样的社会实践欣赏活动不仅让孩子们深刻感受到了木工技艺的魅力,还为他们提供了一次宝贵的审美教育机会。通过欣赏和制作木工作品,孩子们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审美水平,还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2.借助多媒体网络资源,了解木工文化发展历程

为了让孩子们更好的了解我国木工文化的发展历程,让经典文化根植于孩子心中,带动他们去探索和尝试。我们借助多媒体网络资源,让幼儿更深入地了解木工文化发展历程。

通过网络资源,我们收集了精美的木工建筑视频,木工文化起源以及匠人制作木工作品等视频。幼儿通过视频欣赏了苏州园林的特色花窗、木雕等等一系列木质的特色艺术建筑结构,并在视频看到了老木工手艺人们的独特创作技巧。视频中,手工艺人们运用相关材料进行创作的过程兼具美感和独特技能,孩子们对这样的艺术作品感受到了非常浓厚的乐趣,也想要亲自尝试。同时还收集了幼儿制作简单木工作品的视频,供幼儿参考和学习。视频中播放的生活材料的木工艺术化创作过程,孩子们沉浸其中,尽情的学习其中的教育方法,也对其中讲述的榫卯结构有更加积极的学习兴趣。木工文化的浸润之下,孩子们才能不断开启自身的动手实践能力,我在日常的教学中重点关注对孩子们日常木工活动的一些创意和举措,通过木工文化的充分浸润,让孩子们真正走进木工文化、爱上木工文化。

3.筛选生活化木工作品,形成各年龄的欣赏资源

基于前期的社会实践活动及网络资源的收集整理,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根据不同的活动内容,我们将收集来的生活材料及木工作品,进行筛选整合,筛选了适合相应年龄段幼儿欣赏的作品资源,形成了《木工欣赏资源卡汇编》。将收集来的木工欣赏资源,以年龄段中不同主题进行分类,包括小班《幼儿园真好》《可爱的动物》《落叶飘飘》,中班《我们都是好朋友》《快快慢慢》《小鬼显身手》,大班《我是大班哥哥姐姐》《自信的中国人》《动感天地》等30个主题,112张资源卡。我们详细记录了本次课题实施过程中所收集到的适合幼儿欣赏的图片及作品。这些宝贵的资料不仅为我们今后的木工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参考,更为我们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具体研究成果见附件:《木工欣赏资源卡汇编木工视频合辑

(二)探索木工工具指导幼儿熟练掌握木工活动技能技法

动手使用木工工具是提升幼儿木工技能技法的关键环节。通过实际操作,幼儿更加深入地了解木工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技巧,从而逐步掌握木工技能。

1.收集木工工具,梳理其作用及使用方法

陶行知思想下的教学做合一理念是首先要做好教的准备,才能进行学习,进而才能完成自己的创作。这种思想需要做好准备工作,就是说孩子们要首先了解木工活动开展所需要的材料和内容,进而为接下来的活动做好充分准备。只有把握教育脉络,实现结构化教学,才能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为践行陶行知思想的教学做合一理念,决定开展认识工具初始性活动,为木工实践活动做好铺垫。首先,我们需要对木工工具进行全面的收集,这包括但不限于锯子、刨子、凿子、锤子、木工夹、砂纸等基础工具,还有电动工具如电锯、电钻、砂光机等。这些工具在木工制作中各自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是木工活动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

例如,在工作开始之前,教师首先将木工所需要用到的各类工具进行展示,方便学生们去认识。包括锯子、锤子、钉子、螺丝刀等工具,都进行基本的认知,了解其作用是使用技巧。在用之前,孩子们首先要戴上手套、护目镜、围裙等等,保护好自己。然后和教师那么一起去抚摸各种工具,了解工具的危险位置,进行基本的操作演示。孩子们进行模仿操作,继而认识到安全保护的重要性。这种教育模式让孩子们深切认识到木工活动的准备要求,也对接下来的活动有非常大的学习兴趣。对于3-6岁阶段的幼儿来说,兴趣是他们投入学习的最重要的动力,在兴趣的指引和带动之下,有助于孩子们全面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动性,充分激活自身的能动性和创造力。在木工活动的实践开展中,首先带领孩子们认知这些木工活动的工具,让孩子们在实际的操作中真正做到游刃有余。

了解木工工具的作用后,我们还需要梳理每个工具的使用方法要点。这包括了解如何正确握持工具、如何调整工具的角度和力度、如何保养和维护工具等。

以锯子为例,正确的使用方法包括保持锯条与木材表面垂直、保持稳定的锯割速度和力度、及时清理锯条上的木屑等。

在经过一系列对工具的认识与研究,我们最终编撰了《木工工具使用指南》,这份指南详细介绍了各种木工工具的名称、功能和使用方法,包括锯子、锤子、螺丝刀、砂纸等常用工具。通过阅读这份指南,幼儿了解各种工具的基本知识和使用技巧,为实际操作打下坚实基础。

2.利用使用指南,实际操作熟练技能技法

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工作规程》的有关精神为指导,以幼儿发展规律及发展需求为宗旨,幼儿操作过程中的每一次工具的使用,都是经验积累的过程,将幼儿使用工具的技能技法记录下来,通过团讨,幼儿之间互相分享,进一步掌握木工活动中工具的使用方法。

在木工活动中,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是幼儿掌握技能的关键。我们为幼儿提供安全、适宜的木工工具和材料,让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际操作。例如,教师教授幼儿如何使用锯子锯断木块,如何使用锤子钉钉子,如何使用螺丝刀拧紧螺丝等。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及时注意观察幼儿的操作情况,及时纠正错误,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技能技法。

此外,为了丰富木工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我们还引入一些有趣的项目和任务。例如,组织幼儿进行小汽车的制作,让他们从设计、制作到装饰全程参与,体验木工制作的乐趣。同时,我们还组织幼儿进行木工技能比赛,让他们展示自己的成果和技能,激发他们对木工活动的兴趣和热情。

通过木工工具使用指南的引导和幼儿亲身体验、实际操作的过程,幼儿逐渐熟练掌握各种木工工具的技能技法。这不仅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还培养他们的耐心、细致和专注的品质。同时,木工活动有助于幼儿了解木工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在操作时,让幼儿充分观察,找出自己认为熟练的技能技法,激发他们创设的欲望,在展示幼儿自己的作品时,幼儿充分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看法并进一步说明使用工具时的感受与体验,进而整理汇编形成了《木工技能技法活动汇编》

具体研究成果见附件《木工工具使用指南》、《木工技能技法活动汇编》

(三)巧设木工主题,开展多样化与生活材料相融的木工活动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围绕主题以不同的题材,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及年龄特点开展丰富的与生活材料融合的木工活动,并形成一个个有趣的木工活动,并形成了幼儿木工活动案例集锦》

   1.制作之前先构思——准设计

艺术化创作首先要开发创意,陶行知思想的教学作精神,也对创新思维有了更加深度的解读。此时,应该以艺术化创作来启发孩子们的想象力,进而运用生活材料进行木工创作。只有贴近艺术,实现思维的创新,孩子的艺术潜能才能和木工活动形成有效结合。

例如,教师带领孩子们运用绘画的方式来思考自己要做什么以及怎么做。孩子们通过画的创作来勾勒自己想要创作的东西。例如在中班《快快慢慢》的主题活动中,小朋友们进行了《车轮滚滚》的构图。在大班《动物的奥秘》主题中,小朋友们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昆虫》的构图。孩子们通过绘画让创新思维得到充分的激发,也对生活材料的木工活动有了更加全面的兴趣。

同时,我们开展了花窗项目计划,前期,请家长带领幼儿去参观斜塘老街,领略花窗的美,接着通过绘图设计花窗,然后以多种形式去尝试制作花窗。孩子们各自创作,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风貌,也在生活性的木工创作活动当中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生活材料引导下的木工实践活动真正开发了孩子们的各项技能,也让孩子们体会到了工匠精神的独特魅力和艺术特性,孩子们更加热爱劳动,也更加愿意参与到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当中。生活与艺术的结合,这是孩子们在木工类创作活动中最深刻的体会,他们发现很多创意和灵感都是来源于生活,很多创意作品很好地丰富、装点我们的生活。

   2.实践探索练技能——熟能生巧

实践是创新的重要手段和必要前提,陶行知思想的教学做合一思想,也是着重强调了实践和操作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只有大胆创作,才能激发艺术魅力,实现能力培养。

例如,教师开始就孩子们所想到的木工物品进行生活材料大制作,孩子们运用自己的切割工具进行切割、钻凿以及榫卯结构的制作,教师从旁进行引导教学。孩子们积极操作,努力制作,将树枝刮皮切棱,将木块木板切成合适的形状,又运用锯子和凿子,将一个个坑洞切割出来。有的孩子对榫卯结构的物品非常感兴趣,于是想制作一个榫卯结合玩具,于是几个孩子协力配合,一人负责一个部件的尺寸测量和切割,展现出了强大的创新思维和合作能力。最终,一个个可爱的木工作品呈现在大家的面前木房子》、《小椅子》、《小兔子》、《小猪佩奇》、《坦克》、《秋天的树林》、《五彩小蘑菇》。孩子们根据指导进行创作,将技巧融会贯通,展现出了多种多样的木工能力,孩子们的木工手艺也在逐渐的尝试中日趋纯熟。

3.多元活动相结合——激发创造

户外游戏对于幼儿来说,是一种极为有益且富有乐趣的活动方式。在创想乐园中,幼儿们利用天然可获得的树枝和木条进行创意拼搭,充分利用了自然环境中的资源。树枝和木条作为随处可见的自然材料,既易于获取又充满变化。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各不相同,为幼儿的创意拼搭提供了无限可能。幼儿们亲自动手挑选、整理、拼接树枝和木条,他们构建一个小房子、一座桥、一辆汽车或者一个动物,这种从无到有的创作过程让他们感受到了创造的乐趣和成就感。

幼儿将户外的创意带到木工坊,进一步创作,组装,把平面的木工拼搭呈现的更加立体形象。

木工活动是一个漫长而又细致的活动,当幼儿通过一个木工活动的时间无法及时完成时,还延伸到班级的区域中,继续加工制作。同时区域游戏中还投放了鲁班锁等榫卯玩具,让幼儿在玩中学习榫卯的原理。

具体研究成果见附件:《幼儿木工活动案例集锦》幼儿作品集

五、研究结果

劳动教育是现代幼儿教育教学的重要教育环节,也是激发幼儿各项能力,培养幼儿积极心态的重要方式。以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念为指导,运行多样化劳动教育,让良好的生活品质、积极的学习状态融入到具体实践当中。生活有料,木工有品,运用生活材料进行木工活动,让孩子们容易联系实际,真正体验到木工活动的乐趣,利用创造力感受到生活的多样化。幼儿要有勇于实践、创新的能力;教师必须有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家长要有放飞孩子成长的信心与决心,而课题研究促使我们在各个方面提升。

(一)木工生活化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通过利用生活材料开展幼儿木工活动,显著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首先,在动手能力方面,幼儿通过亲手操作木工工具,学习锯割、打磨、拼接等技能,不仅提高了他们的手部协调性和精细动作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耐心和专注力。其次,在创造力方面,木工活动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力,将生活材料转化为具有实用性和艺术性的作品,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此外,木工活动还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了沟通、协商和分享。

(二) 木工生活化促进教师不断成长

在实践过程中,教师们不仅积累了丰富的木工教学经验,还不断提升了自己的专业素养。首先,教师们通过不断学习和探索,掌握了更多的木工技能和教学方法,能够更好地指导幼儿进行木工活动。其次,教师们在组织木工活动的过程中,学会了如何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设计合适的课程内容,提高了教学设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此外,教师们在反思和总结教学经验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反思能力和专业素养。

开展课题研究,不会仅仅停留在研究过程上,而需要将研究的过程、成果等总结出来,形成文字。在课题实施阶段,老师们将研究实况,转化为文字,呈现在纸上,我们收获了课题随笔汇编》,同时4篇论文在省级刊物发表,3篇论文获苏州市教育学会二等奖,2篇论文获苏州市教育学会三等奖,1篇教案获苏州市教育学会二等奖,2篇教案获“当代杯”全国幼儿教师职业技能大赛教案二等奖。

(三)木工生活化改变家长定向思维

利用生活材料开展幼儿木工活动改变家长的定向思维。在过去,家长们往往认为幼儿应该专注于学习书本知识,而忽略了对他们动手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然而,通过参与木工活动,家长们亲眼见证了孩子们在动手操作中的成长和进步,逐渐认识到木工活动对于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因此,他们开始更加关注和支持幼儿园开展的木工活动,愿意为孩子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来发展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六、研究结论

艺术源于生活,工匠精神也是从细微之处着手,只有做好生活材料的木工教育活动,才能够让孩子体验文化、艺术与劳动的魅力,也能从劳动中体验工匠精神和老祖宗的无限智慧。做好木工实践活动,就是助力孩子在劳动领域取得更丰富的成功。

生活有料,木活有品,品质化的木工活动教学,真正让孩子体验到了生活材料的多项功用,也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了动手能力、劳动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许多生活中常用到的工具经木工创作,展现出了独特的生机,也开发了孩子们独特的艺术审美,起到了非常深刻的教育作用。

七、研究后的思考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教师们能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将收集到的生活运用到实际木工操作中去,引导幼儿通过欣赏、品味、实操等多种形式去丰富生活经验,最终融入到幼儿木工活动中去。但过程中注重活动的开展,评价较少。在活动中,教师们往往注重过程和内容,忽略了活动后的评价与反思,对于课程内容之间的联系及幼儿深度学习上还需进一步探讨。

2. 幼儿年龄有限,严丝合缝的榫卯工艺只能浅表操作,深入的学习需要进一步的数据细化,在活动中,教师们往往无法透彻的分析榫卯结构,对于课程内容之间的深入开发需要深度学习,并进一步探讨。

成果附件目录:

附件1

《木工视频合辑》

附件2

《木工欣赏资源卡汇编》

附件3

《木工工具使用指南》

附件4

《木工技能技法活动汇编》

附件5

《木工活动优秀案例集锦》

附件6

《幼儿作品集》

附件7

《课题随笔汇编

附件8

《论文发表、论文获奖、教案获奖》

课题成员责任分工

课题组主持人:管丽娟  统筹、指导策划、组织

子课题一组长:洪婉辰  

子课题二组长:丁一博 

子课题三组长:吴晓平  

核心成员:刘瑞、钱彩月  配合子课题组长开展研究

附录:主要参考文献

[1]孙乐妹.陶行知六大解放思想指导下的幼儿园自然教育实施策略[J]. 学苑教育,2021(9):81-82.

[2]居晓婷.陶行知理念下幼儿园创意木工活动——以信息资源的应用为切入点[J].幼儿教育科学,2022,3(3):14-15.

[3]钱怡静.陶行知思想下的幼儿园创意木工活动探析[J].幼儿教育科学, 2022,3(3):1-2.

[4]赵磊.陶行知思想指导下幼儿园主题活动实践与探索[J].中学生作文指导, 2020(15):P11.

 

终审:斜塘街道星湖幼儿园
分享到:
【打印正文】

总园地址:苏州工业园区斜塘街道淞泽8区内

传真:0512-62726661

电话:0512-62726661

邮箱:806277923@qq.com

内容主体:斜塘街道星湖幼儿园 备案号:苏ICP备06048641号-3 技术支持:苏州工业园区教师发展中心

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